在美国页岩气革命背景下,纽约市场的WTI油指重新压制欧洲市场的布兰特油指,使得全球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强化了美国影响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力量格局重新向美元倾斜,这既打击了欧元作为国际基准货币的梦想,也引发了主要货币在汇率结构上的新竞争。
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了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创造出高度适配的金融供给,提高客户黏性和释放有效需求,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形成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建立在过往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下,以扩张产能为主要动力的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将逐步被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全生产要素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取代。
整体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实体经济景气程度降低。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考虑到供给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商业银行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三是以规模和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短期业绩提升成为判断经营成败的标尺。既要从上到下实现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要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服务水平,更要通过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优化,形成集成化、系统化的整体作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的真正落地铺平道路。
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文化 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理解银行供给侧改革对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市场新常态,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商业银行旧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建立在追求规模而非追求卓越的逻辑上,对数量的关注超过了对质量的关注。从央行的历史表现来看,经历这样的波动后,往往会有一些高层官员出面吹风,同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抚平市场的剧烈波动。
不管以何种方式来模拟,其方法都是通过设定某些货币的权重,并选取该货币在某一时点的价格,并加权平均得出一个所谓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在本次汇改后,央行表示,未来的中间价设定将以前一天的收盘价为基准,但到目前为止,市场的感觉是央行的中间价设定大致与收盘价接近,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进入专题: 人民币篮子 。发布者是央行下属的市场服务机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当然,文章的时点也值得玩味,让市场关注的另一个背景是,文章发布前的一周中,人民币出现了史上少见的快速贬值,兑美元的汇率创下了4年新低,并攀上了6.45的关口。这样一个似乎不经意的举措,其实告诉了市场至少三件事情:第一,中国已经正式对外发布了官方的人民币货币篮子,包含十三种货币,其权重一目了然,这是官方首次明确篮子的构成以及权重,也有利于为市场提供一个新的观察指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其实成为了市场预期的对手,也会经常显得很尴尬。12月11日周五晚,央行网站刊登了一则类似观点讨论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地表示,观察汇率要看一篮子货币。由于SDR篮子仅有四种主要货币,其他篮子算出的人民币升值幅度较高,也表明人民币兑新兴市场货币的升值幅度更大。在过去的很多年前间,市场分析人士一直试图通过某种可以量化的方式来模拟中国央行设定中间价的习惯,以及预测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走势。
第二,按照这个篮子计算,人民币汇率今年前11个月升值了2.93%,这似乎在暗示即使在过去的一个星期中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了大约1个百分点,这样的幅度也是正常的。但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没有任何一种指数能够真正模拟并大致预测人民币的走势。但这一次,市场等来的却是一个全新的方式——一篇观点文章,同时加上一个人民币汇率指数。与此同时,国际清算银行(BIS)也一直在按月公布主要货币的实际和名义有效汇率
《炼金术士》出版以来,反响比较热烈,点赞者有之,他们为书中大量翔实的历史和实例描写喝彩。不过,无论支持者或批评者,大多数人认为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完成了一次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及其领军人物的祛魅运动,也就是把这些央行行长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描述和分析,而不是通常的仰望和拼命涂上油彩。
而在此之前的金融危机理论框架和金融危机研究中,通常的假定是,那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相对不是十分重要的新兴市场,或者说还不是十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主战场。但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庞大的央行和它内部的专业人士在面临前所未见的金融危机时,同样会感到束手无策,无穷尽的争吵、妥协贯穿始终。
从这个角度看,《炼金术士》可以说是作者欧文作为一线记者多年来亲历亲闻的汇总,是财经记者视角中的一部中央银行决策史。这种记者视角,也使得本书更为通俗易懂,并且不拘泥于具体的金融决策理论框架。在他看来,央行行长作为点纸成金的政策制定者,虽然秉承着相同的理论出发点,但在面对经济难题时也会产生激烈的分歧,最终他们会因配方的不断改变而炼出金子还是石头,实在难以预判。本书作者即是从央行行长这个角度出发,从一个记者的笔触视角,尝试为读者呈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英格兰银行、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的高层们上演的一幕幕大戏。特里谢也曾是诗人、左翼活动分子,而现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在2007—2012年这6年间,欧文负责《华盛顿邮报》的经济领域以及和美联储相关的报道,主导了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时政热点的专业评论。
有了这项新增的权力,一向决策果断、行动迅速的美联储在三家央行中相对来说表现最好,伯南克对以往危机的深入研究也起到了作用。凭借专业的分析、犀利的点评,欧文成为美国经济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财经评论专家。
但同时又赞扬他们的成功之处,即能够做到国际通力合作,团结解决全球经济问题。而在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总部,则是另一种情况。
为确保翻译质量,我们在初译之后又经过多轮交叉校订与统校,从专业性、语言修辞等各方面进行修订。作者尼尔•欧文曾在《华盛顿邮报》担任专栏作家,同时在《华盛顿邮报》的政策分析部门任经济领域的编辑。
西班牙和意大利已被迫执行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但迄今却仍深陷于衰退之中。要把握一次影响深远的危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金融体系的演变中,从17世纪中产生到现在21世纪,中央银行家被誉为炼金术士——他们创造了信用的概念,他们阻止金融危机的产生。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不再觉得央行的决策充满神秘感,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银色子弹。
面对2007年8月9日开始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崩溃,这三位具有不同背景、性情和知识倾向且对世界经济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央行行长,在危机后的5年内采取的行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着显着的影响。(本文摘自巴曙松教授为尼尔•欧文(Neil Irwin)所著的《炼金术士》所作译者序,该书已于2015年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市场 。
此次金融危机的这一特点也冲击了发达市场通常在金融市场发展上的优越感,引发了包括发达市场在内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持续反思,同时自然也引来了新兴市场怀疑乃至批评的声音。整部著作的翻译耗时着实不短。
欧文在这本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实例描绘了美联储在20世纪70年代和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时出现的政策制定难题,痛苦、纠结、争论、妥协伴随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身兼数任,既是执掌国家金融决策大权的专家,又不得不成为卷入权力斗争中的政客,有时还被迫成为大胆冒险的赌棍,还原了一个个多维度的,或者说是有血有肉的中央银行行长。
英格兰银行相比之下有些落后,而欧洲中央银行更是远远落后了。欧文较详细地解释了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发展过程中提高利率的原因:对通货膨胀的过度紧张。默文•金和伯南克虽同是名校出身,但相比之下,却更多地被视为一位思想传统的经济学家。在本书中,作者希望凸显出全球央行权力递增的事实。
而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例如中国)以及一些在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协调功能的国际组织(例如G20)则着墨甚少、挖掘不多,这看来也是下一步全球金融治理和金融决策研究中需要弥补的短板之一。作为一名资深财经记者,欧文的评论领域还包括华盛顿地区的经济发展、互联网公司发展等热点。
2009年,随着金融风暴演变成欧元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开始大笔购买政府债券,央行行长们对财政政策的制定也因此变得更具影响力。张悦、路扬、夏碧莹、马文霄、岳淑媛、刘晓依、周鹤、樊梦臾等也共同参与了翻译。
第一部分回顾了1656—2006年间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后三部分详细讲述了三个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美联储)在2007—2008年、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的具体工作。从特定意义上说,不同侧面的研究就如同我们在摸象,究竟大象是像一堵墙,还是一个柱子,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角度。
文章发布:2025-04-05 02:06:55
本文链接: http://uwgnv.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h21pg/8869.html
评论列表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应对复杂局面泰然自若、化解风险挑战胜券在握、把控机遇十拿九稳。
索嘎